引用本文
  •    [点击复制]
  •    [点击复制]
【打印本页】 【下载PDF全文】 查看/发表评论下载PDF阅读器关闭

←前一篇|后一篇→

过刊浏览    高级检索

本文已被:浏览 413次   下载 0 本文二维码信息
码上扫一扫!
免耕植稻后土壤物理性状变化的初步研究——改善土壤僵板的有效途径之一
0
()
摘要:
不少研究指出,太湖地区七十年代普遍施行双三制后,由于渍水时期延长与不合理的耕作,致使土壤环境恶化。耕层变浅,土壤发僵,犁底层增厚,通透性差,易因渍水表潜而出现青泥化,导至水、气、肥、热失调,土壤物理性质变坏,耕作阻力加大,能源消耗增加。针对土壤发僵,通透性差这一问题,不少报导强调要加强排水措施,以改善土壤水气矛盾。这一措施虽己起到了一定积极效果,但由于土体本身粘闭,持水力过强,水分难以排出;又因粘闭土体的收缩特性,在正常收缩范围内,土壤水份减少并不能改善土块内部
关键词:  太湖地区  土壤水份  改善土壤  免耕  氧化还原电位  犁底层  土体  通透性  土壤物理性状  土壤物理性质  
DOI:
基金项目:
Abstract:
Key words: